文章詳細內容
第 13 期 2001/7/2 -- 2001/7/8 文明探索
 
漫談大清王朝
佚名  
 
北京天壇

在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被拉向現代化和科學的道路。維護儒家文明的傳統士大夫,在今天人們的評價中被認為是「頑固」和「保守」。其實究竟誰是誰非,豈是那麼輕易就能下斷言呢?


清朝在中國是個極具特殊歷史意義的朝代。傳統文化衰敗了,現代化和科學觀念,藉由西方的武力入侵,向中國走來。從清朝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可以看出傳統儒家文明與現代實證科學之間的激烈較量。


儒家思想的重振

儒家傳統在明末就開始步入衰敗,當時以李贄、袁宏道等為代表的縱欲主義思潮在社會中湧動,他們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極力謳歌世俗生活的享樂,主張以自我心理的愉悅和滿足為最高生活準則。這些思潮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十分類似,同時也表現在文學、思想等各個領域,《金瓶梅》等淫書就是那個時候創作出來的。不過隨著清軍入關,這種頹廢的縱欲主義思潮也走向了末路。

入關後,清朝統治者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文化,開始重用儒生進行統治。康熙在史學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在位時間長達61年,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他的孫子乾隆不敢超越祖父,做了60年皇帝之後就讓位給兒子嘉慶,自己又做了4年的太上皇。加上承上啟下的雍正13年,「康雍乾盛世」前後達130餘年,一舉超過漢唐。清朝覆亡前留下了各民族共存融合的局面,疆土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足可和漢、唐相媲美的王朝。

清朝所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西方勢力的入侵。在殖民主義擴張的早期,西方勢力曾被有效地遏制在中華文明的邊緣地區。在海路,鄭成功於1661年在臺灣擊敗荷蘭,西方殖民勢力從海路對中國的入侵因此被延緩了近180年;在陸路,康熙於1685年派軍隊攻克雅克薩城,肅清了擴張到黑龍江流域的俄國勢力,使得沙皇俄國的南進被阻止了大約170年。經過康乾盛世,大清王朝到乾隆末年江河日下,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在國力上仍然排行在世界前列。


王朝的沒落帶動文化的衰落

清朝的歷史看,王權和儒家傳統有著緊密的結合,康乾盛世的強大王權對儒家文化的穩定和延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大清王朝的衰敗,儒家文化傳統也處於十分危機的境遇中。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止,儒家文化背後的王權支援瓦解了,隨即而來的新文化運動,使得延續了近2000年的儒家文明走向終結。

其實,中國歷史上很多外族入侵並沒有引起很大的社會和文化動蕩,只不過是正常的王朝更替而已。像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入主中原,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但是,隨西方武力而來的實證科學卻對儒家文明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古老的文化因而遭到抑制與排擠,東西文化開始發生衝突,這也是西方侵略當時在各個方面遭到強烈抵抗的原因。明朝末年的知識份子將當時的立場說得很清楚,國家滅亡了關係不大,文化滅亡了就完了。

當然,科學入侵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清朝歷代皇帝,在朝貢的西方使者面前,表現出了文化優越感。而西方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科技貢品,根本無法引起皇帝們的興趣,更動搖不了他們對儒家文明的信心。但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出發,西方的傳教士、商人和某些學者批評大清王朝「夜郎自大」、「閉關鎖國」、「愚昧落後」。這樣的批評,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其實也只是站在自己文化本位主義的觀點或者成見。僵持到後來的結果,西方國家也只能動用武力和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的對抗

在戰敗和遭受羞辱後,清廷的洋務派官員認為應該建立軍事和現代工業體系,開始主張購買堅船利炮「以夷制夷」。後來又認識到,社會制度方面也應該學習西方,最後更強調普及科學和民主觀念。

西方國家站在經濟及商業利益的考量,也非常願意出售給大清王朝先進的武器、接納留學生和傳授科學知識等等。中國,於是被一步一步拖向現代化和科學的道路。從文化的角度,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很多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歷史上所扮演的真實角色,他們都圍繞著是要維護傳統文明,還是要為西方科學為虎作倀。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朝造成了沈重的打擊,接連地對儒家文化的延續起到消極的作用;而義和團更是中國民眾對西方科學的一種獨特、偏激的反抗方式。在當時的大清朝廷,一直存在著頑固派、洋務派和改革派的鬥爭,存在著保守傳統和變革體制之間的激烈爭議。很多社會變革遭到了所謂頑固派和傳統士大夫等的頑強抵抗,他們對維護儒家文明、抵制西方科學實際上起著積極的作用,不過,卻在後代人的歷史評價中被指責為「頑固」和「保守」。其實究竟誰是誰非,非我輩所能輕易理解或妄下斷言。


儒家文明和西方科學的比較

許多傳統士大夫對儒家文明和西方科學有著深刻的見解,這樣的人在當時不少,現在卻成為現代人和史學家嘲弄和批判的對象。在柏林拿過哲學博士學位的辜鴻銘在接受英國小說家毛姆採訪時說:「我們曾尋求用智慧,而不是武力來治理這個偉大的國家(指中國)。而且在許多個世紀裏我們是成功了的。…我們是一個不設防的民族,你們可以靠武力把我們這個種族滅絕。我們的哲學家曾有過用法律和秩序治理國家的夢想,你們卻用槍炮把這一夢想打得粉碎。現在你們又來向我們的青年人傳輸你們的經驗…」。談到契約和法律時,辜鴻銘說,難道紳士到飯館吃飯還需要簽單嗎?難道紳士還會賴帳嗎?談到西方引以為自豪的民主,辜鴻銘說,我們不像你們選舉那些只維護你們個人利益的人做國王,我們的皇帝讓臣民從內心裏敬仰他們。


以良知維護人類文明

在過去的兩千年的時間裏,儒家文化一直維繫著道德水平比較高的中國傳統社會。但由於科學這樣一種強調物質和無神論的新「文化」,在武力和鴉片的掩護下使儒家文化逐漸走向終結。這或許是一種令人悲哀和無奈的歷史安排,傳統文明在歷史的過程中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

回首滄桑歷史,不禁令人感慨萬千!在空前的歷史變革中,在整個民族遭逢劫難的時候,不同的人對道德和文明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有些人們在傳統文明的延續,不可否認的,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在維護文明和道德的同時,也維護了一些正確的觀念。文化畢竟是民族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歷史發展到今天,儒家文明已經淪落,科學已成當代的潮流,取得了優勢,但這卻使得人類在心靈的某個地方失去了根,並且陷在科學帶來的新的泥沼中無法自拔。人哪,是不是到了重新審思自我存在意義的時候了?傳統文化能夠給予這個問題完善的解答。
(取材自正見網,2001年4月14日)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