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3 期 2001/7/2 -- 2001/7/8 財經專欄
 
「歐元」即將上路 路況不明
鄭凱方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全球貨幣可能統一嗎?

歐元(Euro)於1999年元旦正式創立時,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與西班牙等十一國貨幣就與歐元訂定固定匯率。

2002年元旦,歐元的紙幣與鑄幣將正式流通,而其前置作業的規模與複雜皆屬空前,光是舊鈔換新鈔的 「過程」,已是歐陸有史以來最大、最集中的金錢運動。

歐洲央行預估,若將新鈔首尾相接,長度可以來回月球五次;鑄幣的金屬可以填滿一萬台卡車。另外,運送新鈔過程的安全問題,各國由於地理與氣候條件的不同,均有各自必須克服的難題。例如盧森堡沒有製造新鈔與鑄幣的能力;希臘面臨分發新鈔與鑄幣至250多個島嶼的問題。

既然困難如此多,為何歐元還會上路呢?


歐洲貨幣運動史

固定匯率制度(即各國貨幣之兌換比例,不隨市場調整)於1971年解體之後,整個世界處在浮動匯率當中。1978年,西歐各國認為浮動匯率並不能緩和匯率的波動,對國際貿易的進行阻礙太大,於是想到固定匯率的好處,遂發起成立「歐洲貨幣體系」(EMS)。

在EMS下,參加的國家都要將匯率維持在一特定範圍之內;雖然匯率可於適當的時候加以調整,但在調整以前,各國匯率變動不得超越這個特定範圍。

EMS在最初十年推行得頗為順暢,因為當時西歐經濟情況良好。但當各國經濟起伏不一時,它也就像固定匯率一樣不能支持下去。因為,外匯制度是不能獨立於其他總體經濟政策的;例如,採行固定匯率,就必須放棄對國內利率的控制。以法郎要與馬克維持固定匯率為例,法國的利率就不能異於德國,否則就會引起兩國間大量的資本流動,最後將使固定匯率難以為繼。


歐洲貨幣體系的崩潰

1990年,隨著東西德的統一,德國推行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進而引發西德通貨膨脹;為了抑制國內的需要,德國中央銀行乃提高利率。面對德國利率的提高,EMS其他成員只好跟進,也將利率提高,以維持其對德國馬克的貶值幅度在一特定範圍之內。

這些國家利率的上漲,伴隨著當時世界經濟的衰退與共產主義制度崩潰,使得歐洲各國的經濟陷於不振。在這種情況下,貶值勢不能免,因為沒有一國有能力將匯率維持下去;投機客見獵心喜,在他們不斷套利下,EMS的組成份子就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去了。


歐元的出現

經由這次的慘痛教訓,各國政府終於明白不能在推行固定而可調整的匯率制度時,既要開放資本市場,又要維持獨立的國內貨幣政策。

在經歷過去三十多年的教訓後,西歐主要國家乃決定創立單一貨幣,來解決這種難局。於是組成「貨幣同盟」,建立單一貨幣「歐元」。

單一貨幣制度的好處是,參加的各國在從事貿易與金融活動時,並不需擔心彼此之間匯率的波動,而且可以減少許多交易成本;同時,各國的資本市場也因此可以將資本作更有效率的配置。


路況未明

但是,也有許多人對於這種貨幣同盟的利益表示懷疑。他們最關心的是,這時外匯已不能再是一種調節總體經濟的工具。他們認為,單一的貨幣要能發揮調節總體經濟變動的功能,必須在採用這一貨幣地區之內的勞動都能自由移動,工資亦須能隨時調整。

例如,假定一國的需要增加了,則其中有些地區或產業的工資就會上漲;這時失業的勞動如果能自由移動,工資上漲就可以減緩,甚至不上漲,而失業也可因而減少。反之,如果這一國家的工資不易調整,勞動移動亦很困難,這時有些地區或產業就會發生通貨膨脹,而另一地區或產業也就會陷於失業的困境。

今天,歐洲市場雖經三十多年的整合,各國的工資結構卻都仍不易調整,勞動的流動性也還不大。

如此看來,歐元要回歸其最原始的「交易媒介」功能,可能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呢!不過,既然找不到更好的路,也只能像過河卒子,往單一貨幣這條不歸路勇往直前了。

我們知道,不只歐元已上路,「亞元」在多年前也被提出,甚至「世界元」這種全球只通用一種貨幣的提議也出籠。這是人類在歷經使用無數種貨幣所遭受的痛苦教訓後的反省,但由歐元統合的困難觀之,全球統一貨幣之路何只迢迢啊!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