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台灣經濟過去被稱為「經濟奇蹟」的成就,中小企業的貢獻功不可沒。中小企業組織靈活、彈性十足,而且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平衡城鄉差距、提高國民所得。
那麼,什麼是所謂的「中小企業」呢?在台灣,根據官方的定義 (依據《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中的〈中小企業認定標準〉),中小企業可從資本額、營業額為標準,也可以用企業員工人數來劃分。
若以資本額、營業額來劃分,以去年5月3日最新修訂的認定標準,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或營造業等三行業,凡「資本額」在新台幣八千萬元以下者,皆屬於中小企業;其他行業,則以「營業額」一億元以下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如從員工人數來界定,則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或營造業等三行業,員工人數在二百人以下的企業就屬於中小企業,其他行業則在五十人以下者就是了。這兩種標準認定的結果可能不完全一致;企業只要符合其中一種標準,都算是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從過去到現在並非一成不變。自1967年9月上述標準頒布以來,迄去年5月,共修正過六次。這是由於經營環境隨著時代改變,也是為配合政府政策的調整,中小企業的定義因而隨之作適當的調整。
中小企業最具體的表徵,便是家數眾多,而且無論何種認定標準估算,都是如此,畢竟中小企業就是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各國皆然。以台灣而言,目前每年可以取得的中小企業家數,只能以資本額、營業額來劃分,迄今尚無以員工人數定義的家數資料。根據最新資料,去年台灣計有1,070,310家中小企業,在所有1,091,245家企業中,占有98.08%。中小企業以商業的家數最多,達646,312家,亦即有六成的中小企業屬於商業;製造業次之,家數有141,340家。不過,即使去年新修正的中小企業定義,擴大了涵蓋範圍,但製造業的家數仍繼續在減少中;因此,從家數的變化來看,相對於其他行業,台灣製造業裡的中小企業,已經愈來愈失去其競爭優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