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他不列屬政府的任何一個機構,也不屬於任何企業集團或商業團體,但他卻替台灣農業的產值每年增收了新台幣三十億元,他叫張榕生,人稱他為高接梨之父。
位於大甲溪畔的東勢地區素有水果王國的美譽,是一個氣候宜人土質肥沃的地方,它與鄰近的和平、石岡、卓蘭等鄉鎮連成一條水果生產線,每天供應著各式蔬果給各地的消費者,其間也有外銷香港、日本等地方。而在這些地區的各種蔬果生產中,高接梨被列為重要的生產項目,它亦被歸類為高經濟作物。
早期台灣所生產的水梨,一般稱做橫山梨,也叫做粗梨,而將高海拔所生產的梨系及後來的高接梨統稱為細梨。就如同粗細兩字的差異,粗梨與細梨之間的兩種梨價差價也很多,所以現今台灣的梨園裡多已將粗梨轉嫁為細梨。它的過程是在每年的冬至前後,於梨樹休眠期中,將所要轉嫁的梨穗接於本樹的母體條枝上,待來年春初樹體的水份流動銜上所寄接於上的穗木時,就會開出所接梨系的花,續而結出該項梨系的果實。一般來說,梨園所寄接的品種是以新世紀梨及豐水梨或新興梨為主。
若要簡單的比擬,這種轉接過程相似於「借腹生子」,也很像是黔劇舞台中的「變臉」。而導這齣變臉戲的推手,出人意表的並不是任何學術機構或研究單位,而是一個樸實用心的民間在地農民,這樣的結果,也讓很多專家們跌破眼鏡。
張榕生家世務農,早年家裡種的就是橫山梨,他本來是當地小學教師,後來因為父親生病,加以農務工作的繁重,就由當時人人稱羡的教職轉身為農民。俗諺有云世事難料,回首過往,若無這番境遇與轉折,那麼台灣一年高接梨的可觀利潤或就不知要延到哪個時候了。
話說自民國四十五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以後,在高海拔以梨山為主的地區,就極力推展栽植溫帶果樹,由而帶動了一般所謂的逐金熱潮,不少人就這樣紛紛奔往梨山栽種水蜜桃、梨子或蘋果。溫帶地區所生產的梨子因為皮細多汁甜度好,相較於皮厚肉粗水份與甜度均較差的橫山梨,顯而易見的兩者在價位上就相距甚大。這樣的情形,使得一些種粗梨的農民在處境上就有危慮。
張榕生在接掌農園後,經常不斷的充實自己的農業知識,於尋尋如常的一日裡,他忽然異想天開的想至如果把溫帶的梨子樹接到自己的梨樹上是不是可以生產出像溫帶梨樹一樣的果子?這樣的一個動念就驅使他更潛心研究並留意的做心得筆記。
他先是到梨山經營果園的朋友處剪了一些梨穗,經過處理後再轉嫁到自己的梨子樹上,在累試中發現所接的穗木有些後來果真開了花,在欣喜中也開始了他人生一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日子,如此每日在農園裡如同是看顧孩子般的觀察、照拂,一直到花朵孕成了果實,乃至到最後果實成熟而且風味也猶如梨山的果實一樣甜美多汁時,已經清瘦的他方才開展出歡顏。此時,一些鄰近的農友聞訊都趕到他的農園參觀並且嘖嘖稱奇的品嚐這些張榕生的心血結晶,原來因粗梨價跌轉為去飼豬的人或外出謀生的農友也因此又回到了農園。
當張榕生的梨樹轉嫁成功後,他並不藏私,也沒將此做為生財牟利之用,而是將這項研究成果推展出去,進而在民國六十六年與當地農民成立果樹研究班,於是高接梨的技術就由這裡漸而推展到鄰近地區乃至中部北部一帶的農園了,使得日後農民的收入及農村的經濟由而有了很大的改善。
張榕生嘉惠農界的義舉,普獲農友們的讚佩與感謝,也讓他在民國七十三年得到全國十大傑出農家的美譽,並於民國七十五年獲得了全台模範農民的榮銜,當地的中科國小後來把他的事蹟編入學校的鄉土教材。
一個鄉下農民,為台灣農業締造出如此格局,若說他是台灣經濟的另一隻手,誰曰不宜?
【有關高接梨】
1、嫁接:冬至前後是農友們最忙的時候,晚上常可見三五農友圍著削梨穗,第二天就將削好的梨穗攜至梨園嫁接,在農村人力不足時,農民們會以換工方式相互支援。
2、授粉:農曆年前後,亦是梨花綻放之時,當自然界的授粉不足時,農友們會採行人工授粉。
3、疏果與套袋:在清明節前後,幼果長至如姆指般大時就要進行疏果工作,接著就進入套袋的程序。前者在使果粒長大,後者則讓果色細緻勻稱。
4、採收:每年的端午節是高接梨果成熟期,這時農民會將採收的果子運到當地果菜市場待候中盤來收購或直接寄給中央市場及全省各地的水果商號。
5、施肥: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的觀念在台灣農村最是常見。於採收完畢後,農友會在果樹的四週施放禮肥,以慰勞與答謝果樹生產的辛勞。
【翻刀】
嫁接成功與否關係著整年的農園收入,因此農民對此工作絲毫不敢懈怠。如果在一塊農園裡看見梨穗下纏著不同顏色的膠布,一方面是徵示該果園嫁接了不同的品種,另一方面則表示該農園第一次的嫁接成效不佳,於是做了第二次乃至第三次的補接手續,為了區別就會貼以不同色彩的膠布,這種補接過程,農友們稱之為「翻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