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五月二十一日,新台幣兌美元重貶 0.508元,終場以1美元兌33.456元作收,同日的台灣股市也隨台幣的重挫而大跌153點,跌破五千點關卡。隔一個禮拜的28日,故事竟又重演,當天的台幣更是大貶,足足貶了1.005元之多。
這兩次事件都引發台灣輿論的熱烈討論,雖然事件的成因可能有許多,但媒體將之導向「消息震撼」為主因卻極明顯,且都是某人或某機構對匯率走向的談話。我們姑且不提媒體刻意引導、炒作的對錯,也不談某人或某機構人士的該不該謹言慎行,就針對市場人士為何會對已然確定是「傳聞」,竟然還會有如此激烈反應致市場起如此大的騷動,作較為深入省思。
刻意炒作消息
首先,「刻意炒作消息」 是十分明確的,而市場參與者也應該更心知肚明才是。既然如此,為何這種確定性消息還會有這麼大影響力?是不是每位投資人都「理性」 地預測其他人會有某種動作,而一旦自己反應太慢就會成為那隻最後受害的小老鼠呢?於是不約而同地、爭先恐後地作同樣的買賣動作?奇怪的是,在第一次受到損害之後,為何第二次還是犯相同錯誤?這至少有兩種可能性:其一,這些隨著他人起舞的投資人並沒有受損;其二,這些人的確受損了,但不相信第二次還會重複第一次的情況,亦即,每個行為人都以為別人會受到第一次教訓,因而不會再進場,或者認為第一次的失敗只是偶然的,第二次就不會失敗、甚至還可將第一次的損失在此次全部要回來。
我們不可能確切得知每位投資人的心態,但第二種可能性的機率應該較高,不必說現代人的投機性已強到某種程度了,就是純樸的鄉下人也會表露出此種意向呢!6月5日《台灣日報》副刊的一篇短文就記述了一則活生生例子:一位老農受刮刮樂集團甜言蜜語所誘,幾次匯款之後遇到一位好心的郵局辦事員,不忍心老農再沈淪下去,就勸他縮手勿再匯錢了,沒想到老農不太領情,兩造就僵持著。雖然最後的結果不得而知,但該老農不信邪的表現卻也顯露出當前投機、甚至是「貪」念心理已濃到某種讓人慨嘆的程度了。
投機炒作促成市場亂象
既然情況已至此,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觸動,進而擴散此種心理,在自由市場裏,就使某些物品的市價可以莫名其妙的狂升暴跌,現今的股匯市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實,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荷蘭在1636年發生的鬱金香炒作事件,當時該國居民瘋狂地「大炒」鬱金香球莖,不少人放棄工作參與炒、炒、炒,不久之後卻出現暴跌,迄今仍無善解而成為歷史懸案。
看來無論中外,也不分古今,現代的人已都有投機炒作細胞。在無法立即洗滌心靈下,目前最好的因應方式是讓自由市場去調節,政府是不該淌混水的,否則將沒完沒了,更會助長炒風而治絲益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