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1 期 2001/6/18 -- 2001/6/24 財經專欄
 
鬆綁法規 建立金融秩序
鄭凱方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5月28日,正在中美洲瓜地馬拉從事「睦誼之旅」的陳水扁總統,與隨團的企業界領袖會談,再度強調政府鬆綁金融貸款的決心;總統向企業界人士保證,一定會有具體方法,敦促銀行放鬆銀根。6月5日總統返國,隨即邀集十八家行庫主管茶敘,呼籲金融機構共體時艱,配合政府措施,積極發揮金融中介功能,協助企業度過一時周轉的困難。陳總統同時希望立法院儘速通過〈刑法〉及〈貪污治罪條例修正案〉有關圖利罪認定部分,共同創造有利於景氣提升的金融環境。


政府決心放鬆銀根

對銀行的「道德勸說」,過去一向由扮演「銀行的銀行」角色的中央銀行擔任;此次由陳總統親自出面,顯示政府高層對信用緊縮問題的重視。事實上,在陳總統出訪之際,多位政府高層人士,包括行政院長張俊雄、央行總裁彭淮南、財政部長顏慶章,均已多次約見金融機構代表,進行放鬆銀根的柔性勸說。5月25日,由於銀行的放款及投資嚴重衰退,彭淮南與顏慶章邀請35家銀行及16家票券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至央行,研商授信萎縮問題。彭淮南及顏慶章共同呼籲銀行及票券業者,勿對營運正常的企業抽銀根,尤其是營建業,央行並將檢視各銀行的年度營運與資金運用計畫,是否切實執行。5月29日,行政院長張俊雄與15家公營行庫主管舉行早餐會報,向銀行界反應企業有強烈資金需求,對銀行放鬆銀根進行柔性勸說。


銀行業面臨的困難

面對政府高層一波又一波的道德勸說,金融機構也有話說。銀行業者認為,當前銀行放款餘額的減少,並非緊縮信用,而是正常企業申貸案的減少。由於利率向下的調降走勢,一些營運正常、有議價能力的企業紛紛提前償還貸款,並以發行票券的方式籌措更便宜的資金。而對於營運不彰的企業,在授信風險的考量下,銀行不敢貿然增加貸放金額,以免危及銀行的償債能力。更何況,銀行員辦理放款業務,不小心就可能被檢察官判為圖利他人,相關行政規則諸多不合時宜,這都是銀行放款轉趨保守的原因。

在銀行逾放比率屢創新高,而政府希望放鬆銀根之際,為政者實應牢記日本經濟飽受不良債權之苦。希望有意願貸款的業者能順利借到錢,若僅能依賴道德勸說,銀行可能不敢得罪央行或財政部等上司,而有暫時的效果。但長期且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必須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而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才是良方。


銀行「圖利他人」認定過嚴

金融機構提出「圖利他人」的認定問題,政府已做出積極回應。財政部、央行、法務部與20餘家金融機構7日達成5項共識:(1)將與相關單位協商,〈刑法〉圖利罪範圍作合理定義,避免銀行員在授信過程中有所顧忌;(2)銀行員辦理授信損失的行政責任,包括審計部追究公營行庫授信人員逾放責任時,將採取合理立場,必要時財政部會替銀行出面與審計部溝通;(3)要求銀行及票券業者自律,共同遵守債權債務協商機制;(4)對於營運正常、繳息正常的企業,金融機構在辦理展期或繼續提供授信時,若原擔保品價值不足,銀行公會將建立統一處理機制;(5)各金融機構將成立接受客戶申訴的單一窗口,由督導授信的副總經理擔任窗口聯絡人。政府想要降低銀行員承作貸放的心理障礙,以活絡金融交易,出發點值得肯定,但還需相關法令鬆綁的配合。


立院「空轉」法律無法鬆綁

立法院6日宣布結束本會期時,未能通過政府與業界所期盼的諸項重要法案,被各界痛批為「空轉」。其中,〈金融控股法〉若能完成立法,金融機構就可據以擴大版圖,因應國際化、自由化的挑戰。而金融重建基金三法,則攸關金融機構不良債權的處理。

不過,即使這些法案均能如期完成立法,是否就能達成當初立法目的?金融機構是否即有能力因應自由化、國際化?除了必須研讀各項法規內容外,法令的鬆綁才是關鍵。

由過去的經驗看來,法律的制訂是越來越細,甚至多如牛毛。法律制訂的本意應是使交易更容易,但實施之後往往是窒礙難行,甚至彼此互相牽制。由此角度觀之,或許這些重大法案未能於本會期順利完成立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反而可以讓行政機關有機會重新審慎規劃法案內容,並嚴肅考慮以法規的鬆綁為規劃原則,創造真正的全民之福。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