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0 期 2001/6/11 -- 2001/6/17 財經專欄【經濟講義專欄】
 
外籍勞工
劉鶯釧  
 

隨著失業率的上升,外籍勞工頓成本國勞工就業的「眼中釘」。呼籲修正外勞政策的聲音此起彼落。那麼,外籍勞工的縮編,是否必定造福本地勞工?


● 外籍勞工是國際現象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國際工資的差異趨大,加上交通日益方便,自然產生國際間勞動力的流動現象。我們熟悉的美國、日本、新加坡等許多國家都有外籍勞工,也都有外勞問題。

1980年代台灣工商發達,外貿持續大量出超,新台幣從1986年開始升值,造成台灣與東南亞諸國實質工資差異擴大。1986年下半年,社會上出現「泰國勞工」與「菲律賓女傭」新鮮名詞,台灣進入非法「外籍勞工」時期。1989年行政院勞委會開放公共工程引進外勞,隨後陸續開放十八行業與女傭看護工等。


● 台灣的外籍勞工

台灣的外籍勞工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包括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之低技術短期工作者。根據官方統計,目前在台工作的外勞人數約32萬餘,佔國內勞動力的3.3%。如附圖所示,製造業引進的外勞人數最多,佔外勞總數的56%;次為服務業(監護工及幫傭)的33%;營造業11%。若以外勞國籍別來看,去年底的統計,泰國最多,佔44%;次為菲律賓的30%;再次為印尼的24%。泰勞主要從事製造業,菲勞則多為監護工。

就外勞的勞動條件來看,主要按基本工資雇用(目前的月薪為15,840元),但因加班的配合度高,工作時數較本地
勞工長。加上加班費之後,去年底外勞的平均薪資,在製造業約為本國勞工的87%,在營造業則為72%。


● 外勞政策何去何從

產業界基層勞工的缺乏,是外勞引進的根本理由。然因目前勞動市場兼有本國勞工大量失業與缺工同時並存的現象,不禁令人懷疑業主傾向於雇用較便宜好用的外勞來代替本國勞工,與當初立法引進外勞以「補充」國內勞工不足的大原則,似有相違之處。

引進外勞與本國失業率的關係,決定於外勞與本國勞工之間是替代性或互補性。若是替代性的,則會造成本國失業率上升;互補性的則反會降低台灣失業率。實際上,兩種情況都有。但當本國失業率持續上升時,本國工人的工資要求若降低,則替代性愈強。這應是目前政府也同意減縮外勞額度的原因。

此外,外勞的引進方式、從事行業,就業安定費的高低、用途,外勞是否受基本工資、工時保障等等政策,值得反省思考的空間頗多。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