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面對廿一世紀,要做一些什麼準備?一位大學老師曾經問學生 「面對未來,你需要什麼教育?」 這位學生寫了一句「管理無聊的能力」。這個系曾經與日本學生交流,日本人說台灣學生似乎常常感到無聊。觀察台灣社會,可以發現生活空洞化的傾向。
生活內容空洞
每天晚上有多少人坐在電視機前面轉台,轉過來看到賣壯陽藥,轉過去看到洗髮精,一個晚上就過了。沒事打電話給朋友,光聊聊天,一個月電話費近四千元。有對夫妻十年來每天晚上講同樣的話,連笑話也相同,談話內容乏善可陳。有位女生,每晚至少上網兩個小時,別人問她:為什麼不做點別的事?她說:我不上網做什麼啊?
人際互動空洞
人際互動空洞產生一種結果。與人交往「虛情假意、騙來騙去、樂此不疲」,人人這樣,就是空洞。
最近一場戲「無可奉告」中說:「現代人講話是風格重於內容,速度重於意義,追求語言瞬間的快感。」這不是空洞是什麼?
師生、父子、夫妻、母女,不管你的主要角色甚麼,只要稍加思索,就知彼此互動起來空洞不空洞。
有位父親,一年與兒子講話三次,每次平均不到三句,今年與去年講的相同,去年與前年相似,父子互動的質與量俱差。
再舉個例子,有位學生領袖是某校社會系的學生會會長,她說,與王老師互動,只要沒有功課上的往來,一切都很好。王老師聽了之後很奇怪,老師與學生只是吃吃喝喝,聊點小事,不談功課嗎?大學不是在研究學問,培養人才嗎?師生的實質互動內容空洞了。
生活意義空洞
廿年前我在芝加哥地區求學,看到林孝信先生在雜誌《民主台灣》上寫的一段話:台灣缺乏錢以外的目標。等到十年前回到台北,我遇見的人大概都在談錢,有些人講地產,有些人講股票。我問一位大學同班同學:請用一兩句話形容台灣現況,他說:全民被套牢。生活中只有錢,說話內容都是錢,也是一種生活空洞,因為沒有別的東西,沒有多少文化可談。
面對空洞的生活
一百年前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已經預測過,生活上的事由機器替代以後,人會空下許多時間,若不知道運用空閒,生活會變的空洞。
有些電台會請人來教人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比如:戶外活動、學習活動、公益活動、參與文化活動。他們相信,活動可以填補生活空洞。依照經驗,社會活動很多,可是活動過後更空虛。每年都有年輕人講相似的話,似乎生活沒有什麼方向,一直要靠不同的活動填補。有的用感情填補,有的用嗜好填補,有的用工作填補,有的用宗教填補。不管求之於異性或寄情於某事物、某組織,其實最後還是要面對自己。要自己去面對空洞的生活,自己去調整與社會的互動。
面對什麼呢?人際關係、人生的痛苦、包括感情上的痛(罪惡、背叛、妒忌,怨恨)。人無意識中怕很多事情,怕不如別人,怕做決定,怕負責任,怕面對風險與意外,怕面對無聊與痛苦。少怕失學,壯怕失業。此外還怕失去婚姻、失去健康、怕人生不成功。不面對自己的生活,只會怕這怕那,有甚麼用呢?
心中的方向感
社會學家主張:建立自我,因為對自我的無知是最大的風險。有些人只有角色的場景轉換,忙忙碌碌,來不及面對自我,也缺乏時間去反省。不反省,生活就容易迷失,隨波逐流就容易空洞。
華人有「心學」傳統,向內修,不是向外求。生活空洞化的時代,做一點向內修的工作,有益於自我。誠意正心,心一定要正。向內修是指心中找點方向感,方向感不同於方向,方向會隨著人生階段改變,方向感是一種自我定位。由內心發展出一個自己的方向感,就不會因為無聊找填補。方向感建立有益於降低生活空洞化,你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