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江鳳英承傳了阿嬤的精神 用愛心和耐心 推動經營一個別具特色的社區
當您一腳踏上台中市南屯區楓樹社區保留完整的古巷道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三合院式的古厝、百年老樹、土埆厝,和兩岸種植楓香的溪流、稻田裡的白鷺鷥、屋頂上的麻雀,和富人情的居民,讓您彷彿回到三、四十年前的童年時代,溫馨感人。當我們都在感嘆台灣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怨懟政府無能改變時,卻有一個人默默地貢獻她的心力為這片土地點燃一盞希望的燈,影響著她周圍的每一個人。
從學校講台到社區改造
提起江老師,在楓樹社區無人不知,她是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江鳳英已為社區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歲月。之前她曾當了十年國小教師,由於教育體制積弊已深,教師的理想無法施展。整個教書的過程是不快樂的,同事間存在著惡性競爭,又必須抵抗不當引誘(如賣參考書、補習等)及行政長官的干預,整個教育界的惡質文化讓她灰心。於是江鳳英毅然放下教鞭,離開講台,暫時回家當全職媽媽。
當時台灣正盛行大家樂、股票狂飆、媒體也天天炒作,整個社會幾近瘋狂。人人都想不勞而獲,幾乎沒有了倫理道德。楓樹里的居民也陷入其中,人人求明牌,想一夕致富。當時江鳳英的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這樣的環境讓她感到害怕。
她說:「我非常的驚惶,心裡充滿懷疑、恐懼,不禁想,我的孩子怎麼辦?在這裡他們能有什麼未來?」這時,她接觸了人本教育基金會,一個為台灣教育改革奮鬥的團體,在這裡,她重新肯定了自己。因為「我證明了堅持十年的教育理念是對的。」她認為必須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於是積極投入社區改造工作。
秉持善念致力祥和
可是楓樹里是個典型的農村聚落,宗教信仰加上派系糾紛,傳統婦女是不能表達任何意見的。當時的社會風氣也促使居民們不願多管閒事,明哲保身。在這樣的環境裡江鳳英想要一展抱負談何容易?加上保守的公婆不願媳婦拋頭露面,對她也頗不諒解,她所面對的困難與阻力可想而知。可是她並不屈服於這樣惡劣的情勢,秉持一個善念,從照顧社區裡的弱勢族群-老人和小孩做起。
於是江鳳英提供自家的一間店面房子,成立楓樹社區圖書館。讓社區的孩子們有一個閱讀的環境,就不會在外面惹事生非。接著鼓勵社區最不被重視的阿嬤們走出來,教她們整頓自己的家園,美化環境,實行資源回收再利用。具主婦聯盟義工身分的江鳳英,更培訓她們成為楓樹社區第一批種籽義工隊,讓阿嬤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成為快樂健康有尊嚴的銀髮族。慢慢地,社區變乾淨了、祥和了。江鳳英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作為逐漸被居民認同,而願意配合,家人也由反對轉而支持,江鳳英終於有了一片施展理想的天空。
串連願意付出的人
民國84年台中市政府整治楓樹溪,為楓樹社區畫了一幅美麗的遠景,可是卻沒落實,居民們不但享受不到政府施展德政的果實,還莫名其妙的背負了一筆債務,當時每個人心裡都很鬱卒。江鳳英及時地舉辦各種活動,鼓勵居民參與,如繪製藏寶圖、介紹社區裡的古蹟和各項自然資源、舉辦健行活動認識自己美麗的家園、請陶藝家在社區設立楓樹陶坊教大家捏陶。此外配合節日舉辦包粽子比賽、彩繪燈籠、木屐踩街……等親子活動,居民都扶老攜幼熱烈參與。同時安排各項健康及環保講座,和居民座談,慢慢凝聚了一股向心力,願意為自己的社區付出。「我只是像一根繩子,把願意付出的人串連起來」,江鳳英說:「其實你只要起個音,就會有人和音,然後譜成一首悅耳動聽的交響樂,飄揚在社區每一個角落。」
為社區規劃美麗願景
將來高鐵通車後,楓樹社區是烏日進入台中市的必經之路。江鳳英希望能為地方帶來一線生機,所以現在開始做造街工作,教育商家如何美化環境,為突顯社區的特色以楓葉做標誌,並計劃以台中特產-太陽餅和楓樹陶坊的作品-楓燒結合,做成一個具社區特色的精緻禮盒提供給來訪的遊客。這是社區居民的一個美麗的願景,但她更大的期望是孩子的未來。
「我們願意這樣全心付出,是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未來才有希望。」她希望以後從楓樹社區出來的孩子都能得到肯定和尊重,「當我們的孩子頂著楓樹義工的招牌出去,可以順利地找到工作或接到生意,這才是我們留給孩子無形的資產,而這樣的資產是需要全社區的大人共同付出去完成的。」
愛和榜樣的承傳
江鳳英能夠全心為社區付出的原動力,孕育自她整個的生長過程。她出生於豐原的一個大家庭,母親在她八歲時過世(當時最小的妹妹才五個月大),十七歲父喪。可是她們姊妹在伯母、嬸嬸和姑姑細心的照顧下一直過得很幸福,因為她有一位樂善好施的阿嬤,像一個桶箍(即束緊木桶的竹篾),用愛把一家人箍在一起。
父親開了一家木工廠,和伯伯叔叔共同經營,收了很多學徒。阿嬤自己經營一個雜貨鋪兼賣車票,門口擺著長板凳,家裡時常有人進進出出。每當客人來時,阿嬤就會叫孩子們到附近的餅行買最新鮮的餅回來招待客人。每隔一段時日,阿嬤就會叫她們把家裡打掃乾淨,因為有客人要來。其實所謂的客人就是乞丐,阿嬤會準備豐盛的素食布施,像對待老朋友一樣。
日據時代物資缺乏,民生困苦,阿嬤總是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大伯父死於戰爭,阿嬤並不怨天尤人,還收養了六個女兒,加上自己親生的一個,戲稱七仙女。所以每次家庭聚會總是熱鬧滾滾而和樂融融。阿嬤用自己做榜樣,以善心對待每一個人,無形中影響了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能夠奉獻自己的心力,為別人付出。
江鳳英就在阿嬤的薰陶下,承傳了阿嬤樂於助人、願意為別人付出的精神。所以在她有能力為社區奉獻自己的時候,便盡其所能地去幫助社區裡最需要關懷的老人和小孩,並且把他們培養成愛的種籽,到處散播。她希望阿嬤的愛和榜樣能夠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生生不息。
做伙來吃割稻飯
每個星期假日,楓樹社區的「大樹下」都有一個溫馨熱鬧的活動,就是大家一起吃割稻飯-楓樹石頭湯。所謂石頭湯就是每個人拿出家裡的一點材料,一起煮出一鍋豐富美味的湯。因為每個人都想讓這鍋湯更好吃,就會挖空心思分頭找材料。江鳳英說:「當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一件事無條件地付出時,整個過程和結果是非常精彩的!」
湯煮好了,社區的大人孩子都一起來聚餐,連在附近工作的居民都會趕回來分享,場面溫馨感人。如果當天有外地的客人來參觀社區,只要一通電話說明人數,沒多久一鍋熱騰騰、鮮美可口的美食就呈現在客人面前,或是麻油雞、或是剛釣回來的鮮魚湯,總會令外來的客人感動不已,楓樹人的熱情讓人印象深刻難忘!
那濃濃的人情味,深藏在許多人的記憶深處,您想回味一下嗎?找個假日,帶著孩子走一趟楓樹社區吧!保證您會滿載而歸的!
成就他人等於成就自己
鳳仙花是楓樹里的社區花,全年都是花期,它的種籽成熟時充滿活力,只要輕輕一碰就跳落一地。「鳳仙花的種籽就像我們楓樹人的愛心一樣,像綠色的火花到處散播。」江鳳英說:「當每一個人都願意在家門口種花供人觀賞,他的心就在改變。因為他是為了別人,不再是自私的了,那麼他的心胸就會越來越開闊。」
社區裡的人,紛紛把自家門前及院子裡的空地整理出來,種上花草樹木,甚至有一位居民黃常勝先生特地把自家門前,原來種植空心菜的菜園改為蓮花池,種植睡蓮和荷花,供小朋友欣賞與學習。同時每個人只要出門就能感受到「凡我走過之路,必有鮮花對我微笑。」江鳳英說:「其實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表面上你在為別人種花,實際上自己也享受了別人的付出。」而當一個人願意付出,他就會珍惜。
夫婿鼎力支持
江鳳英之所以能夠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揮灑自如,完全是因為她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持者,幕後金主,也就是他的先生-林森圳先生。
林先生是一個正直而且熱心的人,一家高科技產業的高級主管。當初太太投入社區工作時,林先生因心疼太太也曾反對過,可是江鳳英是個只要一閒下來就會生病的人,只好放手讓她去做,並在精神與金錢上無條件的支持她。
林先生每年都會撥一筆錢買花苗給居民種,目前還提供三個店面給太太用,房租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當她向政府申請不到經費時,林先生就會自掏腰包支援,如八十七年民俗藝文日,花了十八萬元請員林新和興歌劇團為社區演了一齣正統的歌仔戲。「當初文化局說可以補助,事後又說條件不符,可是我們認為可以讓社區居民們認識真正的傳統戲曲是非常有意義的,就自己做了。」
江鳳英非常不滿政府的官僚作風,所以決定不讓社區受到政治的污染。她表示政治人物要來社區參觀,動機必須乾乾淨淨的、認真的,而不是敷衍了事。
經過幾年來的沈澱,楓樹人重新找回自我。現在楓樹社區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居住品質,他們不希望惡質的政治介入。「所以我放手讓他們去發揮,我只是幫他們擋住政府的不當措施而已。」江鳳英希望坐在冷氣房裡做社區規劃的官員們,能夠真正考慮社區居民的需要。
維護傳統文化
江鳳英推動社區建設以來,一直著重於教育與文化,首先成立社區圖書館,整理規劃社區內原有的文化資源。八十二年楓樹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之後,自立更生,雖然沒有政府的經費補助與人力協助,反而使社區發展更具特色。位於現代都會區的邊緣,仍保有傳統農業聚落的人文景觀。
當八十四年政府整治楓樹溪時,居民因配合政令,房屋拆除後,為了重建家園,只好標會或貸款,揹了一身債。然而期待整治後可帶來繁榮的美夢卻落空了。江鳳英適時引導居民走出陰霾,自立自強,不再依賴政府。為了重燃居民的信心,她教育居民重視社區裡特有的聚落文化,改善生活品質。
為了凝聚社區的向心力,於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六日,在社區信仰中心楓興宮前的廣場上,公演一齣大戲--傳統歌仔戲,並為已停演二十多年的楓樹腳北管「景華軒」開箱曬大旗。當時在保守的社區引發極大的爭議,社區的長輩對江鳳英頗為責難,但她認為這是社區文化承傳的最好時機,在社區長輩還在的情況下,才能做完整的記錄,於是頂著壓力與協會的理監事硬著頭皮開箱。
當「景華軒」三面大旗完好無缺地展開在廣場時,天空突然清亮起來。熾熱的陽光下,三面大旗顯得非常亮麗,老人家們蹲在大旗旁講述著景華軒的歷史,場面感人。下午,景華軒僅存的六位團員(年齡最大九十多,最小六十)深受感動,臨時決定為居民演奏一場。這樣的轉折,讓江鳳英喜出望外,沒想到有這麼圓滿的結果。
接下來,江鳳英以楓樹社區保留完整的古巷道,繪製了一幅藏寶圖:它涵蓋了自然景觀、古蹟、老樹,及居民提供的家傳寶物。此外,並舉辦健行活動,讓居民按圖索驥,認識自己的家園,同時開放給外人觀摩。
由於楓樹社區資源豐富,吸引了許多小學教師帶學生來此做鄉土教學。社區裡的每一位阿公、阿嬤都是最佳解說員,對於孩子們提出來的千奇百怪的問題不厭其煩地解說。社區裡每一家商店都是教室,老闆對自己從事的行業都能侃侃而談。也常有大專相關科系的學生來此觀摩、實習,阿嬤更是竭盡所能,詳加解說,而學生回饋給社區的是一本本的實習報告。
楓樹社區不需要政府的協助,社區居民都願意為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一個深具傳統文化內涵的社區已然成形。
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電話:04-2479-1416 傳真:04-2479-2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