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8 期 2001/5/28 -- 2001/6/3 論衡
 
喪失關係的網路亂象
逃避與遁入虛幻 無法帶給人們真正的幸福
陳柏年  
 
如真似幻的網路世界。(攝影/吳清祥)

從高職女生偽稱模特兒交友的網路詐財、台北大學生的箱屍案、研究生的援交醜聞,到近日的檢察官搜索成大校園事件,網路亂象層出不窮。


幾起轟動全台的網路案件

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使得我們可以輕易複製事實,獲取所需要的資訊。然而虛擬世界的出現模糊了許多原本界限分明的領域,在快速流通與大量重製的背後,引發不少新的社會問題。人類的世界日益複雜,法令也不得不隨之增加。難怪在某些人眼中,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它製造問題的潛力不相上下。


分裂真實的網路

最早的「駭客」在電話剛剛發明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人們發現如果僱用頑皮的男孩子擔任接線生,這種隱匿在線路後面的優勢,便會誘使他們不斷製造接錯房間、拔去插頭、隨意辱罵等等的惡作劇。後來公司一律僱用溫和有禮的女性接線員,情況才好轉。這段有趣的「駭客起源」,告訴我們中國古訓「不欺暗室」,在網路上往往是背道而馳。八卦與流言中傷的消息在網路上流傳特別快,人性的黑暗似乎特別容易彰顯於此。就拿新近馮姓警員藉由網路認識一位高一女孩、施用烙刑殘害的新聞來說,本應是人民的保姆,卻做出此種駭人聽聞的行為。短短數十年,胡適「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的處世名言,聽來罔如一大笑話。


網路迷幻藥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沉迷網路的人不但會因為長期與機械為伍,有人際疏離的困擾,還會使原有的問題變本加厲。一位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有困難的人,會因為網路的安全屏障與容易溝通的特性,避開了原本人際溝通的障礙——他發現素昧平生的人也能侃侃而談,年輕的中學生可以偽裝成四十歲的生意人,在遊戲與交談中滿足所想達成的願望。然而這種虛擬的快樂並不是毫無代價的。初期他會因為自己的新身分與突破原有限制(如外貌、溝通技巧)而驚喜萬分。

長此以往,這種「無痛苦、無傷害」的人際關係便會分裂他的真實自我,終於無法自拔。此種沉迷與上癮的現象,稱為「網路迷幻藥」。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們在溝通的時候語言約佔百分之七的影響力。語氣及聲調佔了百分之三十八。剩下有百分之五十五,便是由那個人的肢體語言所決定。這個理論說明人的溝通有許多是文字無法傳遞的無形訊息。然而貪婪又難耐寂寞的迷網者日益眾多。百業蕭條之際惟網咖一支獨秀;各市立圖書館的電腦室赫然成為「公營網路咖啡店」。這種寧願鑽入虛幻也不願走入人群、寧願用謊言麻痺自己也不願靜心自省的現象,是否說明了一些什麼?


良心的平靜是最大的快樂

色情的氾濫、血腥的連線遊戲、逃家的少女、犯罪與非法商品的販賣……,網路造成的禍端,實在匪淺。人們為了追求短暫的刺激,付出了無可彌補的代價。可悲的是即使如此,他們仍舊與快樂絕緣。因為逃避與遁入虛幻,無法帶給人們真正的幸福。樂聖貝多芬說:「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致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就是道德。」

在隱瞞身分的網路世界中,人們自欺地認為在面具下獲得了自由。殊不知否定自我,不但一己的存在變得薄弱,人我的倫理關係更無從建立。朋友與生人、警察與罪犯、真實與虛偽的混淆由此而生。如此看來,只要人心不能勇敢面對自我,不以道德為依歸,網路亂象不會平息,真正的自由與快樂也無異痴人說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