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7 期 2001/5/21 -- 2001/5/27 文化廣場
 
迪化街畫會
國民美術運動 大家一起來參與
羅馨雨  
 
包粽子(賴祝紅 2001年2月畫展作品)具有民間土風味與情感的親切作品。

台灣孩子看的雕塑,是廟口的石獅子、家裡附近的土地公;台灣孩子日常看的臉,是媽祖的臉、關公的臉。可是,目前的台灣美術教育中,看見的大都是維納斯或米開朗基羅等西方文明的雕像。

美術教育其實是可以很多樣化的,就像日常生活一樣的豐富。

除了西方美學的角度外,我們更可以用心靈來觀察自己土地上美的事物,我們可以畫自己的圖畫,不一定要配合西方的標準。其實,不需透過明暗、透視、立體,一樣能感受到美。


美術教育的另一角

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為了推動國民美術,在大稻埕尋找地方畫家,於1996年成立了前身為「大稻埕國民美術工作室」的迪化街畫會,並邀請積極推動國民美術的畫家劉秀美女士擔任畫會的指導。

長期以來,讓台灣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風格是劉秀美的重要理想,而迪化街畫會正是實現這個理想的契機。

迪化街畫會的經營理念,提供了看待美術教育的另一個角度。這裡營造了一個沒有壓力的空間,鼓勵學畫的人有獨立的精神。課堂開放,每個人都可以帶自己想帶的人去畫室,對畫會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在上課時間來到畫會。也因為完全免費,所以,不想畫的人也可隨時離開,不會有付了學費而勉強留下來的困擾。

跟一般著重繪畫技巧的教學方法比較,迪化街畫會鼓勵畫友突破制式化的西方人對藝術見解的框框,盡量發展個人獨特的風格。每個人都有機會尋找並且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不必依賴別人規定好的標準,也不必跟別人比較。

學員在悠閒的環境裡作畫,有很充裕的空閒摸索、成長,也有機會充實自己經驗,讓每個人成為藝術家的潛力徹底釋放出來。

五年來的辛勤耕耘,迪化街畫會並沒有使用積極、有效的宣傳方式,而是像一個孩子般慢慢成長。目前有將近四十位的成員,每週聚會一次,畫友並不僅限於迪化街的居民,也有從三峽來的。

看著現在的成果,劉秀美說:畫會的成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辦時也曾遭到很大的阻力。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做好事也難。聽說學畫是免費的,大家都會猜疑,是不是有什麼別的企圖?老人家來畫畫,子女也會陪伴著來上課,目的是為了監視。也有人來檢查看看,畫會是否暗藏了什麼機密?碰到選舉,就被認為是為了吸收選票。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街坊鄰居逐漸感受到她的熱情,連原本當保鏢的子女,也深受感動,和爸媽成為同學,一起畫了起來。


經營國民美術

劉秀美也談到她推動國民美術的動機是害怕大稻埕會消失。她認為要保護洋樓、老街,必須要從美學的觀點著手,而不是從政策面來考量。美好的東西,必然有保存的價值。學美術可以建立良好的審美觀,也可以知道如何體會美。花很多錢跑到國外去看聖母院、羅馬競技場,卻無法欣賞、肯定自己土地上的洋樓、古厝,只覺得它們又髒又舊,這是多麼可惜的現象。

目前迪化街畫會正致力於尋找並培養地方畫家,協助畫家們成立畫會、建立地方美術館,重建居民對美學的自信,讓國民展現生命的活力,創造另一種聲音來參與社區內公共環境的優良共存。

其實,台灣傳統藝術不會比不上外國藝術。在政治處於弱勢的狀況下,希望我們能在文化上建立自己的自尊、自信,在文化上不必依賴西方的美學觀點,所有的人都有獨立的審美觀,能夠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美感與樂趣。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