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聯合內閣」從去年的政黨輪替之後,就像幽靈般磐踞在國會上空,卻始終沒有成真。現在年底國會改選將屆,「聯合內閣」的話題從在野黨燃燒到執政黨,一時之間甚囂塵上。因為大家的估算是,選舉之後,國會將呈現三黨不過半之局,那麼如何取得過半席位成為最關鍵的思考與策略。
朝野雙方雖然努力佈署年底選戰的贏面,目光率皆放在選後的勢力重整與結盟,更不要忽視的是,這次改選是政黨版圖的重劃,勢必影響到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間以及變化變得更大。
就在野政黨的結盟來說,競選聯盟與執政聯盟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競選合作原本難度很高,最怕的是「聯合」的結果造成小黨為大黨所吸納,新黨成為「聯盟」中的犧牲品,即是一例。就台灣而言,「競選聯合」的成敗,更在選制上。
台灣的選舉是大選區多席次,尤其以國親新三黨的「同質性」,基本上是如何瓜分同一批選民,這完全符合「博弈論」的說法:三黨進行的是一場「零和博弈」,也就是「你受益則我受損,你受損則我受益」,除了政治理論所說的「競選聯合」之維艱外,台灣政黨競選合作還受制於選制。
與法國相比,就可知其大異。法國在一九八六年三月右派在國會贏得多數席次,取得主導權,透過立法程序將選制改為「兩輪單席次多數決選制」,也就是將全國劃分為五百七十七個小選區,可選出五百七十七位國會議員,除非候選人在第一輪中獲得過半,否則要進行二輪投票,二輪中只需獲得相對多數,就可當選。於是在一九八六年六月根據新選制,右派兩黨組成「中右聯盟」,在五百七十七個選區中的五百一十一個選區中,每一選區只推出一個候選人而取得勝績。
可見台灣在野聯盟選前合作不易成局,有其必然性。至於選後,以我們九七新憲法而言,行政院長的任命權在總統手中,而且不必經由國會同意,民進黨如果席次過半則總統與國會多數政黨同屬一個政黨,當然取得全面而強勢的執政;如果沒有過半,卻是國會中「最大的政黨」,一方面有民意支持,另一方面有組閣的主導權,問題只剩下「與誰聯合」了。雖然檯面上紛紛擾擾,不過陳總統在臨全會中宣稱:「未來要結合理念相同的在野力量組成多數黨。」其「優先順序」已然出爐。
台灣政黨輪替之後,也是政黨大洗牌,到底國會中將呈現何種「合作」與「對立」的局面,說實話,只有到選後才能明朗,現在的紛紛擾擾,並無關宏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