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不管美國的經濟是否已步入衰退,美國在1990年代所創造的經濟榮景,應已告一段落。雖以美國堅強的科技實力言,其經濟不太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但能否隨時反轉(V型反轉),或者緩慢的復甦(U型反轉),卻是在未定之天。
可確定的是,歐美國家在九0年代創造的經濟榮景,無論是美國所稱的「新經濟」,或歐洲國家所謂的「知識經濟」,與過去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對照,確有其獨特之處;但這個幾乎改寫經濟發展史的科技,終究還是不能打破經濟景氣循環的人類「宿命」。
知識經濟不是「天天過年」
這是很現實的,科技、知識無論如何偉大,就是沒有辦法不使經濟陷入景氣循環。科技的進步、知識的增長,只可能改變景氣循環的內容、週期的長短;但上去的總會下來,而下來的也有上去的一天。
某些技術的突破或知識的創新,只是使人類個別的在物質上的取得,比從前更方便、更快速、更容易。但是,總體社會的表現,不是純科學的問題,也不是單純技術可以決定,更不是「知識」所能涵蓋,而是管理、藝術、智慧與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的錯綜組合。
需求增多,供給也可以大量增加,結果是經濟成長率高、所得增加快,讓人以為可以天天過年。直到供過於求,發現不對了,然後開始減產,於是悲觀氣氛籠罩,看不到未來;直到有一天,大家覺得差不多了,景氣復甦,又開啟另一波循環。
有些經濟學者以「豪飲宿醉必然經過爽、吐、醒的三部曲」來形容景氣循環,可說極為生動。酒醒之後,人或能痛定思痛、發憤圖強;待否極泰來,卻還照樣醉酒豪飲。人就是人。經濟學至今也只能解釋景氣循環,而無法解決循環;知識經濟也不例外。
知識經濟不是心靈良藥
不只如此,知識經濟對於人類心靈的助益也很有限。 知識的提升和科技的進步,的確可以使學習更有效、傳播更快速;生產力提高,也使基本需求更容易獲得滿足。但是,科技也不斷創造慾望;而享樂增加,卻不能滿足人類的心靈,也無法糾正不當的行為。科技的進步,可能使競爭更趨激烈,知識經濟「贏者通吃」的現象更不利先天的弱者。結果,人類的道德不能提升,而壓力使人更加脆弱。也因此,知識經濟或新經濟之下,失業仍不可免,欺騙、搶劫、偷竊、自殺這些問題也可能因而增加。在載沈載浮中抓到資訊、知識這根樑木,不免對它「報喜不報憂」,但一方面卻又誇大「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使人類更悲觀,社會更不安。科技、知識使現代的人比祖先更有學問,有更好的享受,但是現代的人可能個個緊張兮兮、焦慮不安。
輿論與政府大力宣導下的「知識經濟」,已經變成一種流行、一種口號,甚至成為政治人物和專家學者的清談。其實,知識經濟不能只強調科技創新,更需要提升「智慧」。光喊知識經濟,卻不尊重市場,不就是反智的行為和心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