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台灣在今年三月的躉售物價指數下降 (-0.02%),消費者物價指數輕微上漲 (0.044%)。有人把它誤會成前者「負成長」,後者「增率低」。事實上,一般民眾經濟生活最希望的是「就業佳」與「物價低」;因此通常把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和定義為痛苦指數。
物價指數是什麼?
某一期(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物價指數,指的是該期的平均物價,相對於基期平均物價的百分比。首先,想像社會上只有一種物品,例如米。而米價去年一袋120元,今年一袋150元,則今年的米價是去年的1.25倍(150/120);我們就說,以去年為基年( 基年之物價指數固定為100),今年的物價指數為125。實際上,社會的產品很多,各種物品的計價單位又不相同、重要性也不一樣,所以計算平均物價時,就不能簡單的拿不同物價加總再相除。常為了表現各物品重要性不同,通常用該物的交易量為權數來計算物價指數。
例如,社會上除了米以外,還有豬肉。而豬肉在基年一斤80元,交易量50萬斤;今年跌成一斤60元。又,米在基年的交易量100萬袋。以上資料可以計算出今年的物價就是基年的1.125倍 [= ( 150 100 60 50)/ (120 100 80 50) ],即今年的物價指數是112.5。
現實社會裡產品有千萬種,同一物品在不同階段的價格也不相同,因此就有不同的物價指數。最常用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CPI),是選擇一個典型消費者最常用物品的零售價,所計算的物價指數。另一個是躉售物價指數,就是用批發價格計算的指數。其他還有進出口物價以及各類商品等的物價指數。
物價指數的時間趨勢
兩期物價指數的成長率,稱為物價膨脹率。如果供需發生急遽變化,就會挑起明顯的物價波動。1974年及1980年兩次國際石油危機,造成供給面生產成本的大幅調升,致使世界各國物價膨脹,台灣也深受波及。另外,大戰之後的各項物品供給往往來不及應付需求面的拉拔,也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台灣在戰後即曾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下跌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需求太少,一是供給太多;近年來由於世界生產過剩,特別是因為共產國家解體後釋放出生產能量,使得世界上普遍物價平穩、甚至下跌。這樣壓低了「痛苦指數」,生活就免於高物價之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