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近期台灣的失業率逐月上升,如今已成為各界最關切的課題,而如何尋得有效降低的良方更是討論焦點。其實,翻開歷年統計數據,我們發現台灣的失業率在1980年代前期也曾衝破2%, 1985年甚至達2.91%高峰。之後降到2%以下,直到1996年陡升後一路走高,迄今年3月已達3.89%。由於畢業季節逐漸逼近,失業率是否會持續上升,甚至突破4%,已受到極度關切。
雖然失業課題錯綜複雜,如何解決也眾說紛紜,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觀察其他國家的經驗,或許可以得到寶貴啟示。我們就以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及香港為例。數據顯示美國在1980年代初期失業率接近10%,之後逐漸下滑,至2000年已降至為4.0%;英國在1980年初期也維持兩位數的高失業率,到2000年也降為3.7%;法國在過去十數年來的失業率大都維持在10%以上,德國雖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失業率曾由接近10%逐漸下降至7.5%左右,但1994年又升到兩位數以上;2000年德法兩國失業率雖降到個位數,但仍各為9.6%和9.7%高水準;最值得一提的是素有自由經濟堡壘的香港,在1997年7月回歸中國大陸以前,失業率大都在2%~3%,但1997年至2000年,短短3年間失業率已倍數提高,1997年2.2%,1998~2000年分別為4.7%、6.3%和5.0%。
這些國家失業率的發展趨勢約略可區分為三大類:一是失業率漸趨下降(美國、英國),二是失業率沒有太大變化(法國、德國),三是失業率逐漸走高(香港)。這顯示要讓失業率下降,似乎可以向英美兩國取經。
英美兩國的失業率,為何近十年來能有效降低,有待深入研究,才可以獲致寶貴啟示。不過,這兩個國家的一個重要共同特色卻值得一提,那是佘契爾夫人和雷根同期主政時,兩人不約而同大步走向自由開放之路。或許就是這項尊重市場政策的持續,才有近幾年失業率下跌的成效。對台灣來說,自由化政策並不陌生,但是否落實或是開倒車,卻有必要嚴肅深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