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4 期 2001/4/23 -- 2001/4/29 財經專欄
 
跳脫菜賤傷農的宿命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4月4日《台灣日報》副刊「非台北觀點」專欄刊出〈走過慘綠的原野〉這篇引人深思的短文。作者親身目睹農村「菜農」的辛酸,「高麗菜俗俗賣,一粒兩元、一車兩百元,載得動全部載回家.....」菜農這樣吆喝著。


「豐收」不值得慶祝

這個場景是「高麗菜豐收」的表示,而「慶豐收」不是慶賀、歡樂的景象嗎?怎麼豐收反而是菜農哀傷的原因呢?文中提到「市場上喊價兩顆十元,批發價三元,產地不賣兩元又怎麼銷?」又顯出產品通路、服務有價的現實。有趣的是,故事中插入一個問路客問路,引起菜農有感而發「過路客比買菜的多....,以後要學城市的檳榔西施一樣,掛起問路牌,一次收費五元」多麼鮮活地點出「學習效果」和「資訊有價」的事實。

該文作者基於同情心(因其早已表明一向對綠色蔬菜興趣缺缺),以「吃菜報國」的理由買了一車近百朵高麗菜載回家,他明知將面對「不知如何處理」的困擾,還是付了兩百元買了這個煩惱。臨走前又好心地勸菜農明年不要再種高麗菜了,但「不種高麗菜,種什麼比較好呢?蒜頭可以嗎?」菜農這麼問著。作者放在心裡的答案是「不種什麼也許最好」,但他怕傷到老農夫的心而出不了口。

這個故事所描述的事件不是個案、更非特例,也非台灣獨有,而是地球上各地農產品的「共有」現象,就是作者所用的「菜賤傷農」,或者是更通用的「穀賤傷農」這個名詞所呈現的涵意。這個名詞的第一個字換上任何一種農產品的名字都同樣適用。


「菜賤傷農」果真揮不走?

為什麼農產品豐收會導致農產品價格慘跌(亦即農產品變賤),於是傷害了農人呢?是作者所說的「產銷大失衡的惡性循環」嗎?

沒錯,如果產銷能夠「妥善」規劃、安排,是能降低菜賤傷農慘狀,但問題就在「何謂妥善、如何妥善規劃」的現實,政府或專家或是農人較可擔當此重責大任呢?我們應該都知道,一種產品只要其供給量大於需求量,「自由市場」內的價格就會下跌,而差量愈多、跌幅愈大。對於農產品來說,價格下跌所引起的交易量之增加,其增幅卻遠低於價格的跌幅,所以農人的收入就會減少,也當然受到傷害了。除非能改變「 農產品價格下跌、交易量增幅遠低於跌價幅度」之特質,否則「穀賤傷農」或「菜賤傷農」或「果賤傷農」等名詞及現實不可能消失。那該怎麼辦呢?

不錯!該文作者所擔心的台灣一旦加入世貿組織(WTO),外國農產品將大量湧入,台灣農村景況會很悽慘,「農藥通通留給自己喝」,並非杞人憂天。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既然瞭解「菜賤傷農」宿命的緣由,為何不往精緻、品味具特色且少量多樣的農業發展之路邁進呢?這種簡單易懂的道理為何純樸的農民在多年的生活經驗中不能體會?為何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的事例還是持續且密集地年年在台灣上演呢?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