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嗚....伴隨火車汽笛聲輕輕響起,搭火車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而一張塵封已久火車票的再現或可引領你嗅出當時的氣息!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自3月中旬起,在紙博館展出為期5個月的火車票展,展出自清末1888年到2001年間的100多張火車票。其間經歷清代、日據時代、台灣光復等階段,會場內的展出布置,讓人彷彿進入了壓縮的時空中回味過往歲月。 從一張火車票可以看出當時的文化及經濟背景,比如火車票的用紙、印刷及款式的設計,無不和當時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甚至是票面上的車種、站名及戳記等都可觀察到時代演變的腳步。
火車票的歷史呈現
此次火車票的展出以時間為主軸,從清末劉銘傳時代做為起點,當時郵政局委託英國印製一批印刷精美、以白洋雕刻紙印成的龍馬圖案郵票,印好之後卻因為龍的圖案而遭反對,台鐵便用龍馬郵票代替火車票使用,其間約歷時4年,此事也成了歷史上的特例。
到了日治時代,火車票的設計和印製方式當然和日本關係密切,從紙張、顏色到底紋的應用都是沿用日本本國形式,其間為配合節慶祭典發售的特別乘車券,如前往城隍廟或北港朝天宮參加祭典活動等,呈現當時政府對文化祭的重視與推動。
至於光復初期,由於物資缺乏,火車票的印製就比較簡陋,民國37年由上海運來的洋紙板用完後,改用台灣本地生產的紙版權充,質感雖然顯得粗糙,但卻頗有本土味。
民國42年政府在火車政策上做了大改變,全面取消「頭、二、三」等的客車等級,原來依等級區分的車票也全部重新印製。從此,台灣的火車票進入另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
50年代以後的二十年,正是台灣經濟起飛、教育普及的時期,其間台灣的火車車種出現了光華號、復興號、觀光號、莒光號及改為橫式火車票的自強號,可謂真實記錄了鐵道歷史與人民生活互動的面貌。
如今,火車票已走入電腦化時代,薄薄的一張火車票、滑滑的質感,展現出迥異於以往的火車票,也許不久的將來磁卡會代替票面的紙張印刷,走入火車票新一階段的開始。
火車票的另類收藏
歷時一百多年的鐵道歷史,其間經過幾個政權交替,也因而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如當時日本投降後,轉由國民政府接收,在政權轉移初期,來不及印新車票,只好暫時繼續沿用舊政府時代車票,售票員便直接用墨水筆將「昭和20年」改為「民國34年」,名字也由日據時皇化運動的日本姓氏改回本名,如「福島淑惠」改為「駱淑媛」,直接見證歷史的軌跡。
日治時期火車票的設計以橫式排版呈現,到了中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即改為直式排版印刷,不僅票面顏色不同於日式車票,正反面也沒有以日式底紋的印刷呈現。 戰後初期物價飆漲,出現驚人的通貨膨脹現象,如蘇澳到礁溪要3,300元台幣,台北到高雄要475,200元台幣,真是天價。但幣值改革(以40,000台幣換1元),從台北到桃園又降成5毛錢,一張車票反應了當時物價的變化。
40年代初期,台灣火車開始加印政治標語,如「打回大陸、解救同胞」、「收復失土、重整山河」、「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標語,顯現出當時政治局勢緊張的氣氛,實在是令現代人難以想像的。
搭乘火車除了必須要有車票之外,最好還要有一張正確的時刻表。早期印刷成本昂貴時,有些商家會自印某一車站開車時刻表送給大家,上面同時印上自己的廣告,有的人把時刻表貼在客廳裡,這麼一來便可達到良好的廣告效果。另外一個有趣現象,因日本時代的火車是由蒸汽車頭牽引,所以稱為鐵道「汽車」時刻表,這和真正的汽車可不一樣。紙博館此次同時展出一些火車時刻表,泛黃的紙張、樸拙的字體及圖案設計,都令人聯想到過往的歲月。
回顧台灣過往一百多年來的火車票,每個時期呈現出來的時代風貌及美感都不同,它詳實記錄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民對美的感受,現在硬硬的厚紙印刷火車票已經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電腦化系統下的現代科學產物,宣示整個時代美感又進入另一階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