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台商進軍大陸,逐漸由傳統製造業上移到高科技行業。台灣既然外匯開放,防堵不易,理應考慮積極管理,以符國家安全
● 投資大陸金額節節高升 ●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經濟統計指標》的統計資料,2000年1~11月累計對外投資總額(不含大陸)為37.65億美元,成長22.71%。但同一期間核准對大陸投資總額為23.04億美元,成長率高達92.66%;就投資業別來看,則以電子電器產品業、基本金屬製造業、塑膠製品業為最多。對大陸投資金額的大幅攀升,挑戰著政府的大陸政策,尤其是大陸頻頻對台灣高科技業者招手,更使政府倍感壓力。大陸愈開放、改革愈成功,國內廠商外移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對政府開放大陸投資的壓力也愈大。
● 投資大陸廠商轉型 ●
1990年代初期國內廠商開始大規模地對大陸投資,當初的主要考量是在於國內土地、勞工等生產成本高漲,基於「節省成本」的原因而前往大陸投資,而且多數是中小企業。尤其是大陸的生產成本遠低於東南亞,因此,紛紛由東南亞轉進大陸。
但近年來,前往大陸投資的中大型企業愈來愈多,而且由過去的傳統產業轉向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而這些中大型產業的前往大陸投資,除了進行國際分工,利用大陸量產的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追隨客戶」。接近客戶不僅可降低運輸成本,更可使交貨快速便捷化,同時有利於未來的售後服務。此外,國際競爭的壓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因為日本東芝已在上海設廠生產筆記型電腦,韓國三星電子也在深圳設廠生產映像管及監視器,對國內業者產生一定程度的競爭壓力。
● 對台灣有利也有弊 ●
對大陸投資的優點除了節省成本、國際分工、接近市場之外,「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也是台灣近年來每年對大陸出超逾160億美元的主因。而國際分工更是台灣資訊電子業蓬勃發展的原因,台灣的資訊電子業對大陸投資,不但沒有連根拔起,反而因國際分工而更欣欣向榮,加上運籌管理,利用「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模式的落實而增加了國際競爭力,這也是台灣近年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不過,「投資帶動貿易熱潮」祗有短期效果。長期而言,由於大陸市場競爭趨於激烈,大陸台商在當地採購漸趨普遍,投資帶動貿易效果將遞減,進而影響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結構,此一趨勢值得政府密切注意。
其次,大陸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取消進口管制雖有利我產品對大陸出口,但同時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將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大型跨國企業挾著有雄厚資本及技術的優勢,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商,不論投資或貿易都將面臨全面性的競爭。
● 台灣大陸化之隱憂 ●
此外,由於大陸產值占我國總產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將增加國家安全的風險。根據央行副總裁陳師孟的說法:「美日在全球化產業分工趨勢下,對大陸的投資分別為各該國國民總生產毛額的萬分之三(美)及萬分之五(日),對美日而言,應屬正常產業分工之範疇,是雙贏。但台灣對大陸之投資金額已超過我國國民總生產毛額的2.45%,熱度約為日本之50倍,美國之80倍,台灣對大陸之投資早已超越了互補分工之程度,而是以台灣之小,搏大陸之大經濟融合。其結果明顯地是台灣之大陸化,台灣之邊陲化。」
綜合正反雙方論點,一方著重目前國際分工、經濟上的利益,另一方則是對於未來太過大陸化而產生國家安全上的顧慮。但衡諸現實,台灣未來不論是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都很難不將大陸納入版圖。以傳統產業言,大陸的市場是台灣傳統產業在大陸加入WTO後,發展品牌、拓展行銷通路,重振競爭優勢的大好機會。而高科技產業,尤其是通訊、3C等,若要往上提升,或朝向網際網路、通訊等新興行業發展,結合大陸的市場、人才,以及香港的金融專業,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 台灣會產業空洞化? ●
最近大陸頻頻向台灣的高科技業者招手,使政府的大陸投資政策備受考驗。究竟資訊電子業的大陸投資熱會不會造成「產業空洞化」?根據定義,產業空洞化必須符合以下二個要件:一是國內製造業占國民總生產的比重下降;二是製造業生產力下降而減少國際競爭力。以此標準檢定「電子及電器產品製造業」在1996~1998年間核准對大陸投資比重最高(30.34%),但同一期間,該產業在國內的固定投資金額的比重也最高(19.47%)。因此大陸投資金額占國內固定投資的金額祇有12.62%,此一比例祇比造紙及印刷(5.54%),化學製品製造業(4.59%)、基本金屬及金屬製品業(8.89%)、機械製造業(10.37%)及運輸工具製造修配業(12.12%)高,而低於大多數其他的製造業。可見資訊電子業雖對外投資,但在國內投資更多,同時出口值也不斷攀升使產業的發展高度成長,故並不滿足空洞化的第二個條件。不過,成衣服飾業、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木竹籐柳製品業及精密器械製造業的大陸投資占國內投資的比例均偏高,明顯已將投資的重心慢慢轉移到大陸,而精密器械製造業對大陸投資比重超過台灣投資的比重,則更需關切。
● 或可要「對等投資」 ●
雖然大陸市場對台灣未來發展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大陸投資對台灣當前最具競爭力的資訊電子業也沒有產生空洞化的現象,但為了避免對大陸投資比重太高,危及國家安全,「對等投資」或許是可以解決一部份問題的策略,亦即廠商必須在國內投資相當金額後,才能有一定比例(例如20%)的對大陸投資金額,不過,投資的項目如屬負面表列,則仍在禁止之列。此外,鼓勵國內廠商前往大陸投資時,能和外資合作或策略聯盟,以減少大陸投資的風險。
● 防堵不如積極管理 ●
上述作法固然比較穩健,但是比較積極的作法則可以考慮以更積極心態(如合作代替競爭)來正視大陸投資及規劃兩岸政策。因為基於降低成本、國際分工及滿足客戶的要求,廠商前往大陸投資有助其提升競爭力。
其次,台灣廠商前往大陸投資即便會提升大陸競爭力,但台商不去,日本NEC、東芝等廠商也早已登陸大陸投資,冒然禁止反而喪失了大陸廣大的市場及分工的比較利益。再者,即使政府想禁止,廠商也會化明為暗前往投資。
因此,既然政府無力管制,何不將大陸投資視為台灣對外投資的一環,由競爭、國家安全,轉向互補、國際分工的思維,並積極設計一套有利廠商外移但仍根留台灣的政策。從廠商角度思考,如何協助經由政府核准前往大陸投資廠商,優先提供融資、資訊、法律諮詢,乃至教育、技術方面的協助,並放寬海外人才前來台灣工作的限制,使台商不致於因人才短缺,而將研發基地外移。
同時,透過全球運籌管理的架構,使前往大陸投資廠商,可以利用臺灣為樞紐,透過網路、供應鏈管理,掌握物流、資金、零組件調度,使之根留臺灣。透過誘因及懲罰雙管齊下,使廠商樂意配合政府政策登記對外投資,如此將有助於政府掌握大陸投資金額及規劃大陸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