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3 期 2001/4/9 -- 2001/4/15 財經專欄
 
另眼看經濟景氣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一位證券公司的研究員帶著兩個新加坡同業來拜訪,希望我提供對當前及未來台灣經濟景氣的看法。他們之所以選上我作請益對象,只因為看過我在媒體上寫過有關台灣景氣的文章,他們覺得有進一步探詢詳情的必要,他們想探知的主要是:台灣經濟「何時」回春?既然預知回春,等於已認定現時已是寒冬。


● 衰退蕭條有待分辨 ●

如果引用目前國際通用的一些總體經濟指標,台灣的景氣的確出現衰退、甚至於已跌入蕭條局面。何謂景氣衰退和蕭條?在福特主政當時(約1974年底),美國經濟曾有過極不景氣記錄,一位美國官員在當時的記者會上說了一個傳神比喻:「經濟衰退就是你們沒有工作,經濟蕭條就是我失業了。」此後在某些基礎經濟學教科書裡,也就如此沿用了。

若以這個簡單說法,平均失業率至少要10%以上才夠格列入蕭條經濟,以台灣當前還未到4%的平均失業率,談入列都還差得遠呢!何況若再比較國際,台灣的數據絕對是在優秀的行列中。不過,台灣的上空卻在近期交織出一片景氣淒涼、肅殺之氣,有人埋怨媒體過於渲染失業數據,加上將一些個案在電視框框中放大,讓民眾逐漸受到感染,以至於茫茫然、惶惶然不知所措。

這固然是一種偏頗現象,但或許也正反映出台灣住民對「相對性」物質生活水準下跌之不習慣吧?!換個角度看,即便我們的確已在過著絕對性「苦日子」 (例如三餐不繼者比比皆是),是否反而可以提供我們深刻反省的機會呢?


● 經濟成長另眼相看 ●

上提三位訪客急切想得知的是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會伊於胡底?保住5%的可能性多高?何時是景氣觸底反彈時刻?他們覺得聽過太多浮面說法,渴望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老實說,我一向不能認同全球輿論過分強調經濟成長率的作風,一來扭曲、甚至於誤用了「國民所得」這項可貴的工具,這個會計帳的發明本來只是提供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段期間內(通常是一年),經濟活動的景況,好讓民眾得知未來應該要如何改進,而且發明者也明示該帳只記載可量化的物質面,無法涵蓋全部生活福祉;二來這種風氣賦與政府大力干預經濟的權力,並加諸創造數字的任務,而類如「擴大內需」方案也就不可能絕跡,但此方案卻有後遺症出現,以日本在1990年代頻頻使用但其慘狀卻加劇可見一斑;三來引導民眾急切走往物質面的追求,逐漸喪失「人的本質」,以致被「物化」、「機械化」的現象愈來愈嚴重。

撇開這些高層次的思維不談,就只落在經濟成長率這個狹義目標。由近期台灣的各種政經亂象,不是讓住民們看清毛病所在嗎?既然已知病因,不是就有趕緊將之去除的良機嗎?現在已是民主時代,每一個住民都是頭家,是應該拿出身為主人的氣魄,勇敢地剷除惡勢力,不應關起門來自怨自艾,甚至還期盼別人拯救吧!

由於後天觀念的養成非一朝一夕,當某一觀念已培植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之後,要以「新思維」(或許是非常古的想法呢!)去突破、釐清,難度極高,除非形勢已逼迫受害人非反省不可。而當前的經濟不景氣不正是機會嗎?畢竟「置之死地而後生」有其道理,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不虛呀!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