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require '../adsleft.htm';?>
台灣失業率自1995年的1.79%跳升到1996年的2.60%後,六年來居高不下。2001年1月已達3.35%,失業人數從16萬5千人上升到32萬9千人,這是自196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失業、關廠、企業出走之聲不絕於耳。行政院張院長於3月8日宣布8,100億元之「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以國家建設的方式刺激經濟景氣。據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表示,其中新增的1,115億元追加預算,可以增加經濟成長率0.7%,使今年經濟成長率達5.3%以上。
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景氣,台灣最早始於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到了1980年代末,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時代所推出的「六年國建」,8.2兆元龐大經費讓人印象深刻,幸好最後大幅縮水。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除了美國等少數國家之外,其他國家幾乎都難以避免經濟不景氣,當時行政院規畫「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加強公共建設及民間投資計畫」。此次新政府的「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內容或有異,但其目的與方法與歷次的「建設或計畫」並無不同,同樣是欲以公共投資的手法達到刺激經濟景氣的目標,此計畫有可能成功嗎? 此項政府支出是必需的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檢討美日經濟與政策。
● 日本財政瀕臨崩潰 ●
日本自泡沫經濟幻滅之後,十年來飽受經濟不景氣之苦,在1992到1998年短短6年期間,政府部門一共提出12次的經濟對策,包括公共投資、減稅、降息、擴大融資、獎勵創新行業、放寬管制等,皆無法達到振衰起蔽之效。
目前日本股價跌回45年前的價格,創16年新低,而地價較頂點時下挫65%、2001年一月的家戶支出與機械訂單也雙雙較前銳減,日本政府的對策仍是推出高達3兆到4兆日圓的擴大支出方案,減縮通貨,並可能重回零利率時代。估計2001年日本政府負債餘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30%,財政大臣宮澤喜一於3月8日發出警告,表示日本財政瀕臨崩潰邊緣,日圓匯價立刻上升至120.40日圓對一美元。宮澤喜一同時強調日本必須減少負債,並且改革稅制、地方財政及社會安全制度,然而日本政府卻沒有嚴肅思考宮澤喜一警言的跡象。
● 美國高科技公司裁員不斷 ●
繼雅虎、英特爾之後,全球最大網路公司思科3月9日宣布裁減11%之正式員工,正式與臨時員工的總裁員數將達八千人。另外,全球手機第二大製造商摩拖羅拉公司,3月13日宣布將在行動電話部門裁員七千人,總計該公司從2000年12月迄今,在個人通訊部門至少裁減一萬二千名員工。美國高科技公司不斷的大規模裁員,直接影響就是美國股市大跌,3月14日紐約股市道瓊指數自2000年10月18日以來,首度失守萬點,那斯達克指數再度跌破2000點,進而引發全球股災。然而,若從政府債務餘額來看,美國在1985年的債務餘額占GDP的比率為59.0%,1995年曾高達74.5%,但到了2000年已降至60.2%,大約是日本債務餘額的一半,顯示美國政府支出規模得到控制。雖然目前高科技公司裁員不斷,新經濟的榮景不如昔日風光,美國政府並沒有以擴大內需的手段刺激經濟景氣。
● 美日台的政策比較 ●
比較台灣、美、日不景氣的情形,以日本最為嚴重、美次之,台灣相對上程度較輕。而台灣與日本為刺激經濟景氣的作法類似,除降息之外,並以擴大公共支出的方式帶動投資。而美國似乎無意於擴大內需,僅以降息對其經濟萎縮做出反應。然而,台灣與日本不同的是,日本財政已瀕臨破產邊緣,債務餘額比率至少為美國的2倍、台灣的4倍以上(見附表)。由日本財政已瀕臨破產的結果來看,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景氣似乎已經宣告失敗。(詳見第七版對美日十年來經濟政策的比較分析)
在全球化的今日,經濟已無國界,美日經濟走軟,台灣勢必無法獨善其身。然而,在此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正是企業重新洗牌的最佳時機。雖然台灣關廠歇業家數持續增加,但新設企業仍蓬勃發展(詳見第三版);美國高科技業雖然大幅裁員,但在二月份卻也增加13萬5千個就業者,這些數字都顯現出企業的生命力。「新經濟」的發展,雖然在貨幣面導致非理性繁榮的擴張與收縮,但是在嚐到泡沫破滅的苦果之後,也應記取日本失敗的教訓; 政府擴大內需,固可彌補台灣公共投資的長期不足,但仍應考慮成本效益而不宜為擴大而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