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細內容
第 1 期 2001/3/12 -- 2001/3/18 財經專欄
 
利多浮現 就業分身
劉玉蘭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處長
 

近期,台灣社會普遍感到高失業的壓力。不過,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失業率仍屬低水準。或許有人會質疑我國失業率的計算標準,認為失業人數有低估現象。但事實上世界各國失業率的計算均是根據這個定義所作之調查推估結果,因此我國失業水準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仍屬較低。


地區間失業有高低

既然我國失業水準並不算高,為什麼民眾會感受到如此大的失業壓力呢?由於近年新增的就業機會主要多集中在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部門,而這些產業不是分佈在工業區、科學園區,就是在都會區;而最近呈現衰退的房屋建築業以及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所釋出之勞動力,卻是普遍分散在台灣各地,因此造成地區別失業率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中南部及東部失業情勢普遍較北部為高。因此,部分地區民眾確實面臨較強烈的失業壓力。
究竟台灣的失業率會不會再持續上升?我們可就循環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這兩種最主要的失業來看。


循環性失業可回降

在循環性失業方面,我國自1997年受金融風暴影響後,經濟成長逐漸趨緩。1999年受到921震災影響,原本可望復甦的經濟又跌入谷底。2000年上半年經濟景氣雖有明顯回升,下半年則因政府改組,受到縮短工時以及核四等政策的不確定性,以致企業投資減退,股市不振,致使景氣再度下挫,也因而導致第四季失業率一直攀升。
惟展望今年,由於新政府運作已上軌道,各項財經政策相繼推出,加上核四案的塵埃落定,朝野協商有所突破,人民與企業信心應能逐漸恢復,因此預估今年經濟景氣應可望從谷底逐漸回升。由於就業市場為經濟景氣的落後指標,大致落後一季至半年,如果經濟景氣自今年第一季起回暖,循環性失業率也自第二季起可回降。


結構性失業性持續著

在結構性失業方面,由於近幾年在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低生產成本的強大競爭壓力下,我國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日趨衰微,工廠關廠歇業或整廠外移明顯增加,許多勞工面臨失業困境。尤其是技能不足或是年齡較高的一般技術工或生產操作工及體力工,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技能從事新科技的生產,一方面又因新雇主不願承擔可能要給付的退休金責任,因此成為經濟快速變遷下的結構性失業者,這也是最近中高齡基層人力失業率攀升的主因。


促進就業措施漸出籠

政府為減少結構性失業也做了許多努力,從振興產業及景氣面刺激就業,也從推動促進就業措施與提供短期就業機會降低失業。在政府多項就業促進措施的推動下,因產業結構轉型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應可逐漸獲得改善。
此外,我國加入WTO後,不但將獲得自由貿易的保障,並透過多邊諮商,建立國際貿易規範,降低貿易障礙。這對經濟持續穩定成長有正面效益,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界是相當靈敏的。在預期未來可能加入WTO後,過去幾年間企業內部早已進行相當程度的轉型與調整了。至於加入WTO後可能對農業造成衝擊,政府也已積極規劃、推動農漁民接受第二專長或轉業訓練。


企業自主政府協助

在鬆綁勞工法規、有效提升勞工技能以及提供失業勞工第二專長訓練以利轉業情況下,短期間失業問題當可在控制範圍內。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失業者技能的調適,新興產業或高度發展的產業除可望吸收原先的失業勞力外,在中、長期將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若無其他干擾因素,整體失業率在2005年以前仍可望維持在3%之內的目標。
今後在政局趨穩,各種不確定因素日漸消除,災後重建加速推動下,經濟可望穩定成長。由最近經建會及台經院所作的廠商對未來景氣的看法調查結果,看壞的比例已下降,看好的比例上升,大致可以推斷短期經濟景氣最壞的時期應已過了,就業市場也接著可以恢復活絡。雖然要恢復過去的低失業水準有困難,但應不會持續攀升。

經濟小辭典
1.循環性失業是指因經濟循環到不景氣循環,勞動需求減少所增加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是因產業結構轉變,引起失業者在技術上或地域間不符顧主之要求的失衡現象。
3.教育券是政府發給人民用於抵用學費或訓練費用的有價憑證。

Copyright © EpochTimes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