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經濟部長林信義在中華汽車待了28年,贏得同業和社會的肯定;但擔任部長僅四、五個月就受到質疑。最近許多民調都顯示國人對經濟部長的評價是新不如舊。這是林部長個人際遇的無常。
林信義的際遇雖然無常,但畢竟只是個人事業之起伏而已。更多人對生活無常的感受,則來自失業的突然降臨。那些原本安份守己在宏碁公司上班的員工,在無預警情況下收到關廠通知的際遇;還有明日報的三百員工,還有愈來愈多企業被裁的員工,他們面臨的生活壓力,恐怕更讓他們增添許多無常的不安。如果把眼光再放大一點,呈現在各報章雜誌重要版面的訊息就是,從美國到歐洲到亞洲,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的裁員潮,以及不斷攀升的失業率。
過去十年的台灣,零零星星看到的失業是那些來自外移的傳統產業,他們屬於較高年齡、較低教育的階層。但是,現在看到的裁員潮則出現在電子、電腦、網路這些近年來被視為是新經濟的產業範疇,遭裁員的年齡層已波及中壯年,教育程度也擴大到專上。其實,如果再把政府積極推動金融合併的政策落實,那麼過去被視為是金飯碗的證券、金融業恐怕將出現另一波裁員、失業的風潮。事實上,證券公司的裁員已經發生了。這些原本有著正常工作的員工,如何面對工作職場上的無常風險,相信是個人、家庭、社會和政府各方都須要學習面對、因應的課題。
美國過去長達八年的經濟景氣,因而產生了不會再有景氣波動的說法,這也是新經濟的一個假說。然而,以去年年中開始的產業景氣表現來看,似乎還是無法擺脫過去習以為常的景氣波動,差別的僅是周期的長短而已。為什麼任何產業或總體經濟總有榮枯的起伏:從谷底到峰頂,再由峰頂到谷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的當然是景氣變化的無常。
為什麼景氣波動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最簡單的答案當然是市場經濟的供需定律。只要供需的增長速度(或榮枯變動)不會完全一致,景氣波動就必然存在。這樣的榮枯變動,從個別產品到產業,一直到總體經濟都會發生,這也是景氣波動無常的最根本原因。所謂新經濟只不過是網際網路的運用適時配合PC的成長,再配合通信科技的引入,而形成一種新技術刺激新需求,新需求刺激新技術的循環,而使原本的景氣循環周期遭到修正,把繁榮期間延長。如今看到的這些新經濟產業獲利向下修正、裁併、裁員風潮,正是過去延長繁榮期所種下的因導致的果。
如果這種無常又是一種必然,那麼豈不是另一種可能的恒常?面對這種必然波動的無常和恒常,到底人類要如何面對?採取各種反景氣循環措施是必要的?還是順其自然更能使經濟保持必要的彈性與柔轉性?或許這樣讓人可以在無常中保持更大的謙抑與學習更多的超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