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全球最紅的一個名詞,臺灣更不例外。不過,儘管臺灣民眾或許對此名詞已琅琅上口,但對其真義和內涵恐怕還是迷霧一片。它或許根本不可能有清晰的面貌,但卻有其必備特質可供琢磨。其中,「創新」就是重要的一個,而創新的背後往往就是風險,「失敗」也與風險常相左右。那麼,一個人若能理解「創新」和「失敗」之內涵,無論是做事業或日常生活都會受益良多。
我們知道,美國在1960年與70年代主宰電腦業,且產品大都出自大型研究機構,但到80年代,這些大型機構的研究中心變得笨重遲緩,沒什麼新構想,已經跟不上時代腳步,於是被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壓制住。不過,到了1990年代,美國半導體業卻又重新登上龍頭寶座,究其關鍵就在「以新的過程創新與創造知識」。
這些公司找了一些年輕的淘氣鬼,給他們職位與經費負責開發設計,亦即年輕人就可以當家做主,只要具「創意」,即使是失敗了也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創造活動。在此環境下,公司組織要創造更多的知識,必須比過去容忍更多創意的失敗。不過,重點在於失敗之後必須向前進,而不是向後退。例如,惠普公司的產品開發過程就是發展新產品,儘快讓自己的產品過時,以駁倒自己對市場需求的猜測來鞭策自我,關鍵點不在於是否失敗,而是如何失敗。有創造力的公司是不斷自我否定的,而能捨與能造、能割捨也能學習則是精髓所在。
此種對於「失敗具有高價值」的體認,不禁讓我想起國內一位有名的本土企業家,他就是有「一個禮拜只上一天班」之稱、近日因慰安婦事件飽受一些媒體責難的台南奇美企業董事長許文龍先生。在一本有關於描述許先生奮鬥歷史的書中,指出許先生不怕做錯事,而且能在做錯中吸取寶貴的失敗經驗,再接再厲以達事功;更有進者,許先生以跌跤來形容失敗,而一旦跌倒了,千萬不要急著爬起來,要記得看看地上有什麼值得撿拾的東西。許先生的此種行事作風簡直就是將「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古訓作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在日常生活的其他層面,也可隨手舉出一些例子,就拿最近的21世紀第一個全球網球四大公開賽-澳洲公開賽來說。它在春節假期賽完,本屆男網單打冠軍是高齡31(在職網已是老將)的美國選手阿格西。媒體形容他已邁向偉大之林,因為他曾在1997年跌落百名以外而至谷底,但阿格西未曾喪志反而加緊苦練,竟然在近兩年大放異彩,連續奪得大滿貫桂冠,今年更在澳洲網球賽衛冕成功,這是非常艱鉅任務。阿格西說「我曾經跌倒很多次,但這也是激勵我隔天再站起來的動力。」這不也就是另一種創新且是不怕失敗的顯例嗎?且其凸顯出不怕失敗是創新成功的不可或缺因素。
所以,不論是創業或是其他活動,只要是追求幸福人生之路,都也同樣是如此的!
|